历史沿革

作者:档案局 来源:档案局 发布时间:2017-06-05 17:58 点击数:

  宁陕置县于清乾隆四十八年(1783),设五郎厅。划长安、周至、镇安、石泉、洋县五县边境地段为其辖区,属西安府,厅署设焦家堡(今老城城北)。四十九年(1784),厅治迁老城。嘉庆五年(1800),仁宗准在五郎厅之关口筑城建镇(即宁陕新城),并赐名宁陕镇,即“镇守五郎关口,安宁陕西之意”。厅名亦改为宁陕厅。嘉庆十一年(1806),宁陕兵变厅署被废。十三年(1808)厅署迁驻宁陕营总兵署内(今宁陕新城)。十八年(1813),修筑厅署城桓工程告竣,厅治迁回老城。民国二年(1913),改为宁陕县。
  县境内地域辽阔,山大人稀,历代政府“鞭长莫及”。清代,白莲教农民起义军、太平军,数经县境,官兵追剿、杀戮,人民流徙,伤亡惨重。民国初期,境内盗贼出没,扰害人民,江口地区的马老三、王虎山股匪打家劫舍;关口地区的陕南巨匪王三春袭击客商劫掠民财;两河地区的巨匪彭源洲绑票拉肥;蒲河地区的汉中流匪陈德三搜刮民财。众匪徒闹得民不聊生,田地荒芜,农民四处逃荒。清道光三年(1823),县境内人口曾达12.9万人,到民国二十五年(1936),竟降至2.8万人。
  宁陕人民具有光荣的革命传统,在中国工农红军未到之前,他们就组织起“大刀会”、“神团”秘密武装,以反抗国民党政府横征暴敛;红军到来之后,便积极参军参战,支军支前。
  1934年12月,中国工农红军第二十五军从鄂豫皖西征北上来到陕南山区,创建鄂豫陕革命根据地,灾难深重的宁陕人民从黑暗中看到光明,看到希望。1935年2月26日,红二十五军从镇安出发,经安康王家坪进入宁陕火镰砭,攻占太山庙区公所。27日晚攻占国民党县政府所在地——老城,消灭了保安队。红二十五军从1935年2月至7月两次转战宁陕,途经我县的龙王、新矿、贾营、关口、老城、五龙、四亩地、柴家关、新场、钢铁、沙坪、江口、沙沟等地,撒下了革命的种子。1935年9月梁家坟会议成立鄂豫陕特委,随后又成立了红七十四师。在鄂豫陕特委的领导下,于1935年11月在镇安月河创建了菩萨店苏维埃政府,所辖范围包括宁陕县的竹山、黄金、小川、丰富、沙洛5个乡。12月中旬在宁陕四亩地建立了第一个县级党的领导机构——宁佛工委。12月26日红七十四师攻占宁陕县城——老城,全歼敌保安团300多人,于29日在贾营成立了宁陕县土地委员会。同时成立的还有“猴子坪乡苏维埃政府”、“江口乡农协会”等。红七十四师还在江口收编了宋登贤领导的“神团”。1935年12月,我县龙王镇人何振亚(何继洲)从国民党杨虎城部带领一个连起义,1936年8月13日成立“陕南抗日第一军”,与红七十四师配合作战,坚持和发展了鄂豫陕革命根据地。红军在宁陕活动两年来,有300余名热血青年参加红军,近千人为中华民族和自身的解放而英勇牺牲。
  抗日战争时期,我县一些有志青年纷纷投入抗日熔炉,走上革命道路。“七七事变”后,正在西安上学的宁陕县四亩地人彭易坤、彭易乾毅然投奔延安,彭易坤在“抗大”三期毕业后,奔赴抗日前线,彭易乾于“抗大四期”毕业后,回到家乡在中共安康地委书记刘文彬主持下建立了中共宁陕县四亩地党支部,坚持斗争一年零七个月。在此期间,共产党李文芳、罗振江、向碧波等也分别在宁陕进行革命活动。
  解放战争时期,宁陕县又是豫鄂陕根据地的一部分,1946年8月,中原解放军胜利完成突围任务,转战陕南,8月初进入宁陕。为粉碎敌人假和谈、真内战的阴谋,中原军区副司令王震派干部旅旅长张文津、政治部主任吴祖贻和中原军区干部毛楚雄前往西安同国民党谈判,行至我县江口镇,被胡宗南部秘密杀害,壮烈牺牲。1946年9月下旬,豫鄂陕边区第五分区成立,10月五分区部队开赴东江口地区,10月17日成立了“中共东江口中心县委”,以东江口为中心建立根据地,由于敌我力量悬殊,县委机关无法立足,于10月22日撤离东江口。东江口中心县委撤离东江口后,五分区部队分散在宁陕及周边县继续开展游击战争。1949年12月5日,宁陕宣告解放。从此,开辟了宁陕历史的新纪元。
  1950年4月,宁陕县小秦岭以北的荞麦地、干沟、鸡窝子、喂子坪等处720平方公里划归长安县管辖。1956年5月,镇安县的后池乡和栗柞乡辖的四个村划归宁陕。同年6月将汉阴县的铁炉、龙王乡划归宁陕。全县总面积3678平方公里。
  解放后,宁陕人民在中国共产党和人民政府的领导下,仅短短的几年时间,就医治好战争的创伤,恢复了被国民党破坏的国民经济。没收353户地主土地273504亩,房屋9973间,分给缺地或少地的农民,使封建地主所有制变为农民个体所有制。随后,又逐步引导农民和个体手工业者走上合作化道路,使个体农民所有制变为劳动群众集体所有制。到1956年,基本完成了对生产资料所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确立了社会主义生产关系。
  1957年9月开始的“大跃进”运动,从农业大跃进、工业大跃进,到各行各业的大跃进,直到以大炼钢铁和人民公社化运动为中心的“大跃进”高潮。1958年9月10日,全县实现人民公社化,1958年12月撤销宁陕县建制,并入石泉县,由于“大跃进”、人民公社化和“反右倾”错误,加上当时的自然灾害,使全县经济出现连续三年困难局面。1961年9月,恢复宁陕县建制,中共宁陕县委、县人委领导全县人民认真贯彻中共中央对国民经济实行“调整、充实、巩固、提高”的方针,纠正错误,调整政策,战胜困难。到1965年,调整国民经济胜利完成,取得明显的成效,农业生产已恢复和超过历史最高水平,产品数量和质量有所提高;工业生产有了较快的发展;市场供应改善,物价稳定;人民生活水平有了提高;文教卫生等事业有了新的发展。
  1966年6月到1976年10月,历时10年的“文化大革命”,使宁陕陷入混乱,各项事业破坏极大,损失严重。1976年10月,粉碎“四人帮”反党集团,结束了10年文化大革命内乱。此后,宁陕县各级党组织按照中共中央的统一部署,开展揭批“四人帮”的斗争,对“文化大革命”造成的混乱进行拨乱反正,推动经济建设和各项社会事业逐步走向正轨。1978年12月召开的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从根本上纠正指导思想上的“左”倾错误,实现了具有历史意义的伟大转折。中共宁陕县委认真贯彻十一届三中全会精神,把工作重点转移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方面来,实行改革开放的政策,使宁陕进入改革开放的新时期。